话题丨 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朱青生
艺术史学家、批评家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策展人
6月25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通过“一年之鉴”这一时段性学术方法,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2018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策展人朱青生在当天的学术讲座里,阐述他对当代艺术的思考,比如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与西方经典艺术、当代艺术与中国经典文化、当代艺术与新技术新媒体等。
面对ART POWER 100的专访,他重点谈及“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的概念,试图把艺术对人的解放置于人类精神更高、平等的层次上。也就是说艺术家不是他人的灵魂导师和意见领袖,他人的自觉不是被教师、导师和巫师所引领,而是在创造的境遇中每个人的自身被激发并到达独一无二的自我境界。
围绕传统与未来的历史命题,中国当代艺术家该何去何从,本次参展艺术家代表郑路、史金淞、赵赵、邬建安、谭勋也于第一时间对ART POWER 100 作出回应。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策展人
朱青生开幕当天做主题演讲
我不知道什么是当代艺术
但是知道什么不是
我们都以为,大家对于“什么是当代艺术”并没有太多疑问,其实不尽然。可能有一些人还会想,“当代艺术”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地说,人类社会是从不同社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发展到现代化阶段,无论从技术上、观念上(思想上、精神上),旧的艺术方法不够了。比如说画一个人像,现在先有了摄影,后来又有了电影,再后来又有了新媒体,现在人要做一个图像的记录,要做一个形象的记录,根本不用绘画技术,这是技术上的发展所导致。
至于摄影、电影和新媒体发展之后,绘画的“画性”进一步被艺术专业人士认识和体会。而在机器(人工智能)逼迫人类丧失人类的“主体中心”地位的危机意识里,(手工)绘画又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现场
我们过去都觉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自然的人。今天没有人是自然的,每一个人实际上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呢?是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加上生物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对于“人性”占取,人能做“人”的那一部分越来越受到挤压,很多机械发展、媒介的发展,逐步把人变成了一个所谓“后人类”。
从积极方面来说,好像延伸着人的感觉和能力,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把人变成了一个“非人”。当然有一些积极的人很高兴,他们认为人类中心主义霸占了世界很多年,希望有一种新人类来代替我们。但是说这种话的是人,不是“非人”,实际上人类是在“被取代”的压力之下,来考虑人的价值和生存问题,像这种重大的问题就会使得生活和精神受到了很大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开幕讲座
这些影响发生以后,总有很多呈现的办法。现在政治权威和投资/企业商业强权都在大力提倡科技,但是科技不必定解决人的问题,它只是在设计人有问题(生存、健康、战争、幸福)以后应对的方法,同时自身就是问题的根源。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反省和表达呢?这所有一切也交给了一个“专业”——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不是有限度的行业,而是当下所有不能归类的东西放在里面进行实践和尝试的归纳和存放。人类最大的问题何在,而这种问题本身又不能够解释和解决,从而造成人的感觉的焦虑和前景的混乱(希望与忧虑交集),从而诉诸各种奇特的方式加以寄托和表达的行为和创作,我们都叫它“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十年浩劫结束之后、改革开放时,人解放思想、逐步将人性归复的过程中的“人的问题”的形式呈现。其呈现的方法是传统和当代两路并行。比如为了纠正四人帮统治对家庭和人的亲情关系的禁绝,艺术家用经典的艺术。如,陈丹青《西藏组画》画家庭,画一对西藏年轻夫妇抱着孩子去赶集,温馨具有人情味,彻底填补之前宣传画和主题创作对人情表达的缺失,所以他的作品出来以后使他名满天下。
张晓刚也画家庭,采用是当时的当代艺术方法,更多揭示家庭的遗传所造成的复制、维护、依赖和那种不能够解脱羁绊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之外对中国家庭问题和个人经验的揭示。后来张晓刚的作品在世界范围之内也受到大家高度关注,并不仅是因为他的画法,而是因为他对特殊问题在特殊时期的意识。这个问题不是张晓刚的问题,是一个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过程当中、极速变化过程当中共同遭遇的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这样一来,当代艺术就和过去的经典艺术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的艺术其实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做当代艺术先前阶段、准备阶段。而当代艺术又不好概括,因为它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广大、非常混乱的情况,未来发展也不知道如何。业界经常会说,你问我什么是当代艺术,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告诉你,什么不是!这样说的人就是专家。
吴冠中到了晚年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我听他有一天亲口说,“我一辈子成就不大,就是因为画得太漂亮了。”他感觉到艺术注重审美,可能满足了人们的娱乐和享受的需要,是一种文化产业,而艺术更为根本的作用是要推进文明。画漂亮的画对于文明的作用,吴冠中自己觉得不满足,所以他会发出如此的言论:一个鲁迅抵得上100个齐白石。说明他对于人的价值很注重,但是他认为自己的艺术没有达到。
中国当代艺术未必要和传统结合
才是中国的
无论张晓刚怎么画,无论前面怎么画,大家总会觉得像外国的画。因为已经有“前人”走在前面,怎么挣脱要有一个战略性的策略。实际上就是想:能不能不跟外国学?我跟中国的古代连在一起行不行?80年代末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诉求,至今犹在。我就也参与到这样的事情中。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如有一个德国的收藏家叫路德维希,曾经捐赠给中国毕加索等100多张名画。中国政府希望由北大授予路德维希荣誉博士,我当时负责陪他跟北大校长见面。他插空问我:做这个捐赠以后,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继续?我就跟他说,您收藏这些作品都是西方人看得懂的作品,都是跟你们理解这条线出来的当代艺术(路德维希本人是艺术史博士,其1957年完成的毕业论文是《毕加索及其时代》),只不过看到中国当代也有了回应。其实忘记了中国自己是有另一种传统的,艺术传统跟西方不是一样的。所以自己开拓出当代艺术,要从自己的根子里出发,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根子里面出发。他说很好,我下一次做一个展览,就做中国传统发展出来的当代艺术。
但是很可惜,他说这话不久,得了一个很简单的病,因为一个医疗事故就去世了,诺言就没有实现。因为他特别有影响力,他做点什么全世界都跟。如他收藏了黄永砯,黄永砯就会受到许多收藏家的欢迎,现在欧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倾向都与他或有关系。全世界有21个博物馆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取舍也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有一段时间在西方只有一条线索的情况。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后来就有了“春卷”说,我们会发现西方主流文化对于后发达的文化,比如对中国,希望让其保持民族特色,便于确认,正如盛宴的配菜。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总能在西方受到关注和欢迎。
中国正好一时又想要摆脱对西方的模仿发展自我特色,二者际会,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就变成标榜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艺术,以此代表中国。
曹澍 《公园一角序》
是不是与传统相结合不是主要问题,而解决人类在当下和未来几十年将要遭遇的共同问题,才是当代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因为中国已经不是救亡图存的现代化模仿者,而是面临世界共同处境的开拓者,也许现在还不怎么突出和全方位,但是做当代艺术的总要往前挤,不要往后缩。
当然由于中国自身的问题和特别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当代艺术问题”还不能和国际当代艺术完全打通,所以“中国当代艺术”还会作为学术课题来从事,但是中国当代艺术未必要和传统结合才是中国的。
把人类平等、获得自我完善的可能
作为推进艺术的理由
在当代艺术这条路上,从艺术史整体发展进程来看,目前进入艺术第五步的革命时期。什么是第五步,第五步就是超越二战之后艺术“社会雕塑”的格局。如果观念和创作不能超越,根本没有新的当代艺术可言。
胡介鸣 视频装置作品《共时》
所以要做当代艺术,一定要发现和呈现当下艺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艺术是在新的媒体和媒介条件,人的平等的最新程度。作品出来,促使观看的人成为一个有自觉的觉醒和自我创造力的人。
艺术到达这一步,艺术创作不再是艺术家对于他人的引导,艺术家不能成为巫师、导师和教师,成为救星和偶像,再来控制人的情绪、观念和思想。让艺术成为一个境遇,成为一个问题追问和质疑的可能,这样,所有的人就会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平等——人在艺术中觉悟并创造机会的平等。这是需要用艺术解放人的新的任务。
当代艺术应该在这个道路上继续推进,使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创造,给人以惊喜,置人于反省,让人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成为更为完整的人,把人类平等、获得自我完善的可能作为推进艺术的理由。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科技、人工智能的飞速膨胀,未来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作品”。没有一个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一个人单独完成艺术,它都是通过各种方面结合,想象与发现,艺术与科技结合来建造一个人类未来。人类未来可能性在当代艺术中间就是探索人类生存和未来存在机会。
而今天恰巧有机会走到这个程度,不要把艺术看作是一个固定套路和理解,而是看成一个无限开拓的可能。中国艺术家有可能在当代艺术中间率先为近代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屈辱率先进行一次洗刷,为曾经向往的路径可能推出突破的一步。这也许是中国当代艺术实际情况和特殊问题,而我们年鉴展只不过记录这个问题中间非常艰难和微妙的步伐。
(本文节选自朱青生讲座现场,刊发内容已经作者本人修校确认。)
左靖《碧山工销社》
年鉴展策展人朱青生在给媒体做展览导览
ART POWER 100: 当代艺术的创作越来越趋向体量大、花费高、形式复杂、操作繁琐,您觉得这样的趋势正常吗?
朱青生:当代艺术在规模上的大小变化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特色,目前之所以有这样的趋向,当然是因为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强大使之然,当然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值得欣喜的现象,但是,规模大小并不决定当代艺术质量的高低。
丁威娜 《仲夏花园》
我们这一次年鉴展中有一件艺术家丁威娜的作品,就是一张剪纸,悬于天顶之下,为此我还写了一段给6-10岁孩子的“儿童语音导览”,让孩子们从小就要意识到当代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材料和规模,不妨引述在下面:“你们不要以为艺术都需要很贵的画纸,很好的颜料和很漂亮的画室才能进行,你们看看这一位丁威娜阿姨做的艺术,她就是用了一些纸,剪出了仲夏的花园,就是用你们作业本一样的纸,她竟然做出了一个花园!艺术家的剪纸,可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的剪纸。如果只是折出一个纸船,叠出一个纸鹤,可就不能算作艺术,那是游戏和娱乐。游戏和娱乐,它们和艺术的区别,就是照着别人的做,还是自己做出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东西,以后人们就可以照着你的做。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就是创造,就是艺术,剪纸也可以创造。”这种普通的道理,孩子也能理解。
颜磊 《空想装置》
ART POWER 100:您提出“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未来表达吗?
朱青生:在1986年前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兴起之际,我们从事当代艺术(当时称现代艺术)的同事从两个方面在推进中国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就如栗宪庭提出的“重要的不是艺术”,把思想解放看成是当代艺术的主导任务;另一个方面就如贾方舟强调的“重要的就是艺术”,我也是这个方面的主要的支持者。所以当时就坚持艺术不能为了某个目的而变成工具和武器,而是要在任何权力和限制之下尽量不断地解放和解脱人性本身。我也主张这个方向。
所以,在当时就坚持艺术不能为了某个目的,哪怕是为了思想解放的目的,而变成工具和武器,坚持将当代艺术作为在任何权力和限制之下尽量不断地解放和解脱人性本身的事业。当时正在讨论如何结束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一种策略就是与古代传统结合,一种策略就是主张创造艺术可能比思想解放还要更进一步,是为了达到人性不被宰制的新境界,所以必须推进艺术的不可被限定的根本作用,主张在艺术上(不分中外的艺术家)当时(80年代中期)继续超越沃霍尔和博依斯所代表的这一代观念艺术(第四次艺术革命的成果),使当代艺术对人也再创造新的重大意义。
颜磊 《空想装置》局部
当时我们意识到博依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不应该再成为当代艺术的规条,因为它只是西方二战后时代艺术对文明的贡献,其作用已经基本结束,需要继续创新。所以提出来了“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的概念,试图把艺术对人的解放置于人类精神更高、平等的层次上,也就是不满足于艺术家作为他人的灵魂导师和意见领袖,他人的自觉不是被教师、导师和巫师所引领和控制,而是在创造的境遇中每个人的自身被激发并到达独一无二的自我境界。
ART POWER 100:在当下,中国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了,大家面临同样的问题,都在探索精神出路。中国艺术家能够引领世界的突破口在哪里?
朱青生:新媒体新技术是增长点。
郑路:站在这件作品前,
我感受到了窒息
郑路《马飞之家》
马飞是艺术家郑路的员工之一。2018年,因工作属性,不得不迁出北京,郑路将他在北京的所有家当切割组合,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平面”。
ART POWER 100:别人从表象走向事物的深处、更精微的细处,而《马飞之家》恰恰反映了你创作上从内在、微观转向了事物的本身。你觉得两种视角表达的作品会有什么不同?
郑路: 做这件作品,也不是设定安排的事情,只是恰巧碰到了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与热点无关,但是触动了历史的某一个横断面。
马飞只是在北京城打拼的其中一员,在不得已搬离北京留下的这些家伙什,成就了这件作品的完成。
观众在《马飞之家》前
之所以把马飞的所有物品都挤压在一个像电缆的横断面里,就是打开一个大家可能从没有看到的维度。这件作品的形式源于谈论量子物理经常会讲到的一个例子,比如远观一个电缆,你看到的就是一根线,是二维的,离得近一点,就是三维的,然后再离近一些,就会看到电缆里面还包裹着很多物质,多维的。
我之前的作品偏文学性、审美性,现在看来有些过于抒情,显得柔弱一些。现在比较关注现实,与人的生命发生直接碰撞的内容。开幕式上,有一位从香港专门飞来看展的观众说:站在这件作品前,我感受到一种窒息。这个词汇应该是表达了这件作品在视觉与心理上的直接冲击力。
郑路《马飞之家》局部
ART POWER 100:《马飞之家》的这段艺术记录对未来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郑路: 这件作品是我维度转换系列作品中的一件,是从三维转向二维,以二维的角度观看三维。这是受到刘慈欣的《三体》的影响,很受触动。里面谈到降维的概念,这和立体的创作思维相悖,因为现在的人们总是尽其所能增加触角、去增加维度,很怕少了什么,但降维却在这里做减法,这是一个有关人类认知的探讨。
邬建安:艺术就像是一面镜子
把你内心深处的东西映照出来
邬建安《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
一张张印着“刀的影子”的牛皮重叠悬挂在一起,构成了幽深而有秩序感的素色“迷宫”。
ART POWER 100:当刀锋刺穿水牛皮的时刻,你突然有一种原始人磨石器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你的这件作品呈现的时候给与你哪些灵感?
邬建安:人在很原始的状态下,面对加工材料这个对象的时候,有很多动作,但是这些动作并没有给人特别强烈的印象。当人类创造出某种艺术形式的时候,他就会有某种感觉,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造了一个新的东西出来了。这和原始人磨石器那个感觉是一样的。
邬建安《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局部
ART POWER 100:这件作品中你更多的是想表达传统的某种精神?还只是借用有着古代图腾纹样的符号语言表达当下或者是未来?
邬建安: 我不会着意去想利用传统如何去转化,我觉得只要你那么想的话,就会容易让事情做得不纯粹。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的兴趣,就是那个兴趣跟你产生激情的点,他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你看见这些传统的东西,会有特别的热情,这个东西其实没有办法解释的。但是呢,你正好是那么一个人,看到这样东西就产生很大的热情。因为你很想也像他们那样去表达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你自然就会遇到传统跟当代这样一个关系问题,我觉得后面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因为你是生活在当下的人,当下给你很多影响。那么,艺术家在这个时代表达了什么,就会像一面镜子,把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东西映照出来。
赵赵:我不特意放大现场
我只是抛出了一个话题
赵赵 《弥留》
2015年的一个夏天,北京柏油马路中央出现了一只猫的尸体,不知道经过多少碾压,仅存些印痕和毛屑,像是马路上的一小块地毯。
ART POWER 100: 作品《弥留》希望告诉人们什么?
赵赵:我有一段时间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做这个作品也不是特意放大这个现场,而是抛出一个话题,在一个快速的时代进程中,对于人一个生命来说,其实我们真的是很残忍了。在形式上我不追求血腥的感受力。最残忍的事情是诗意的。弥留,无所谓痛苦,也无所谓痛苦,就是一种空的感觉。这件作品走了很多地方,北京、香港、意大利、法国,在每一个现场的布置,我希望观众可以走在上面,有一种遇到的感觉。
赵赵 《弥留》局部
ART POWER 100: 你作为青年当代艺术家,一直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你怎么理解传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赵赵:我之前做过“塔克拉玛干”计划,那里是一个死亡之海,实际上它也是一个流动性的沙漠。这个创作跟人本身关系不大,跟生物链有很大关系。我之前在新疆长大,那里的人都渴望出去,而我却带着资源再次走回去,就像是文明的一次回归。如果人类跨到月球上,没有回到地球上,是单向度的,那个文明就不会产生,我觉得艺术本身有一个穿梭性。我是在另一个维度或者精神空间做一个结构性的构建,也许那里也是一个白盒子,也需要我的作品来填充。(笑)
谭勋:它可能成为回望历史的视觉参照
谭勋《彩虹》
在城市边缘以及三四线城市,被彩钢板围起来的拆迁市场和临时建筑随处可见。
ART POWER 100: 这件最终成型的纪念碑式石头装置,将某些消逝的过往通过艺术创作得以重新审视。在这些废弃的彩钢板中,你看到了什么?
谭勋:“彩钢板”是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我看到的是一种可能,是以当代的方式,介入社会的物质视角与创作可能。我试图通过对“彩钢板”的运用,捕捉中国当下处于转型期的特殊社会形态,也使该作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城市快速发展中“流沙型”与“废墟型”社会意识中的反思物证。
谭勋《彩虹》
ART POWER 100:为什么这件作品取名为“彩虹”?这段艺术记录对未来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谭勋:“彩虹”这名字与作品是矛盾的,生存现实本身也是矛盾的,它恰当的反映了我个人在生存处境与现实遭遇下的内心焦虑,以及对未来报以的期许或心理安慰。此外,也希望该作品在面对现实中,以客观理性的思考,不断反思中对生活寄以更多的希望。至于作品对未来的意义,我觉得它将会成为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的视觉参照,以及面向未来的更多种可能,对我的未来充满意义!
史金淞:记忆使每一粒尘埃都值得珍视
史金淞《说吧,灰色》
他收集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尘埃”,把讲述者提供相关实物磨成粉尘,再制成颜料,形成一个全新的色谱,再回到日常生活中。
ART POWER 100: 每一个人的回忆、情感对于个体化而言都是有质感、有感染力的。但是对于宇宙空间而言,不过是一粒尘埃,那记忆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史金淞:相对宇宙来说,地球也不过是一粒尘埃,但正因为这些记忆使每一粒尘埃都有了值得珍视甚至敬畏的不同和生动,正如我在“说吧,灰色”的一系列工作中所呈现的那样,每一抹灰色都在述说着自已微妙色相里生灵尊严。
“尘埃落定,亦有色差”是不久之前我在“灰度·2012-2019”的个展上写在墙面灰埃中的一句话。
用这些有记忆的灰度色相描述出的未来、过去,即使现在应该也会因此而不同……记忆是永生的依据。
史金淞《说吧,灰色》
ART POWER 100: 您关于灰色的这种表述是否受到某种文化的影响?
史金淞:《易经》关于理、数、相的互为关系,以及相关的占卜逻辑应该对我这个作品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影响,尽管我对《易经》的阅读和理解是相当的肤浅和简单。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对于更多的包括“禅”、“物自体”还有“自我技术”等在内的各种精神文化的传统和知识点,乃至现实处境,似是而非的直验或回应。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与自我的文化母体有着巨大割裂,同时又身处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意识碎片交相纠割的时代,或许这种简单直接的“算法”可能流露出另一种微妙的真相……其实我很难说清楚具体是受哪一种文化的影响。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建立在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详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展览。本次展览展出138位年度选入《年鉴》的全部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年鉴展力图系统性地体现2018年度整体状态,以呈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现场
鸣谢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尹菱
——
责编/ 伊墨
编辑/ 瑛子 阿爽
实习编辑/ 贾增烨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陈彦翀 (广东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舒剑
首席运营/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往期回顾
话题丨德国“基因”有多强大,30年来中国留德艺术家就有多耿直
话题丨聚焦Art Chengdu:潮流艺术席卷全球,是躺着接受还是扛枪战斗?
独家访问丨叶锦添:大部分艺术创作都在商业的体系里,没人管这个地球发生了什么事情